《三亚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2021-2023年)行动实施方案》摘登

“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从细节入手、从需求着眼,通过开展三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准,切实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更加美好。按照“第一年提升、第二年巩固、第三年形成机制”的安排,力争用三年时间,使三亚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达到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2021年以抓规划、打基础为重点,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启动首批示范项目,城市宜居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品质、道路交通出行、市容市貌改善等方面初显成效。

  2022年以完成首批示范项目、统筹推进一批专项示范项目和战略发展项目为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智能化综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基本显现。

  2023年示范性项目和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总结相关经验,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持续稳步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入常态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塑造海南自贸港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新形象。

  方案包括六大方面 27项工作内容

  (一)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

  1 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级体系。

  加快抱坡新城区、梅村产业园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修编,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控规全覆盖。

  加快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各领域建设发展。

  进一步健全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精细化城市设计三级城市设计体系,编制完成三亚市总体城市设计和三亚滨水、滨海、临山景观界面暨景观风貌敏感区城市设计管控、三亚市街道精品化设计导则暨近期改造实施指引等专项城市设计,点线面结合,做到全市各级、各类城市设计全覆盖。

  2 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委托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各类规划编制工作。

  吸引国内外优秀设计单位进驻三亚,在全市重要片区的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中开展国际方案竞赛。

  邀请院士及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库,提供高水平规划咨询建议,在重点片区开展“责任规划师”制度试点。

  探索委托国内高水平独立第三方对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审查。

  加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交通影响等评价。

  开展城市形象设计国际征集,通过地标节点、天际线、特色风貌区、城市雕塑等塑造,形成海南自贸港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新形象。

  3 加强规划制度体系建设

  增强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权威性,从制度建设保障规划设计编制成果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强化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管控。通过出台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标准、加强特色风貌和建筑景观管理、城市更新实施管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等各类地方规章和技术规定,强化规划的刚性管控,有效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完善市规委会制度,规委会组成人员由政府公务人员和规划、交通、建筑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省派驻规划督察员列席会议。

  4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在重点地段将城市设计导则纳入土地出让条件,探索推进带方案供地制度。

  鼓励采取竞赛或多方案比选方式优选建筑设计方案。

  探索“建筑师责任制”,对于标志性建筑、重要节点建筑征求责任建筑师意见。

  加强对建筑设计方案中建筑风貌、空间布局、体量尺度、交通组织、配套设施、广告牌匾、夜景灯光等内容的全方位审查。通过塑造体现城市特色的建筑小品,提升城市元素。

  促进一批国内外高水平建筑设计机构和知名建筑师参与我市建筑方案设计工作。

  5 提高规划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行“机器管规划”,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全过程留痕,提升规划的严肃性、精准度和审批效率,保障规划实施不走样。

  运用海南省工程建设项目策划生成信息平台实现项目立项前预选址与空间规划审查。

  加强“国土调查云”在全市“两违”“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工作方面的应用。

  搭建三维仿真辅助决策平台,加强城市设计规划管控和辅助设计方案审查工作。

  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信息平台辅助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

  6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试点

  坚持开门编规划,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监督四个主要环节依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公开,明确公示形式、内容和时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切实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公众参与度。

  加快规划信息共享共用建设,实现纵向国土空间规划信息互联互通、横向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加快推进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全方位展示我市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打造集规划信息查询、批前公示、批后公告、政策文件解读、“两证一书”等业务查询办理功能于一体的“便民自助机”服务平台,实现7x24小时自助查询。

  (二)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7 全面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

  以提升城市整体宜居水平为目标,用好“居民自治”力量,自下而上多方参与。坚持“先基础,后提升”,政府“列菜单”,居民“自主选”的方式,扎实抓好拆除违章搭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房屋维修养护、美化绿化居住环境、提升社区功能品质、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等工作,力争2021年至2023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41 个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

  8 有序推进重点片区更新改造

  系统梳理旧城、旧村、旧厂情况,明确重点实施更新改造的片区,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合理布局更新改造安置用地,统筹做好民生改善、产业导入、功能提升、形象控制、生态环保等工作。

  9 盘活存量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梳理全市存量建设用地,研究出台促进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盘活开发利用的相关规范性文件。通过整合零星边角土地、混合土地开发用途、引导社会参与等方式,促进存量用地盘活和产业转型升级,用于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城市文化教育、安居房等公共民生项目建设。

  (三)优化城市交通环境

  10 统筹海陆空交通

  打造“大三亚”城际交通网,加快西环货线公交化旅游化改造、G98环岛高速大三亚段扩容及连接线、环岛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城市骨干路网结构,加快推进三横路、亚龙湾第二通道、绕城高速凤凰机场互通及连接线建设。推进G98 大茅隧道扩建、亚龙湾、火车站、抱坡荔枝沟等互通改造前期工作等。

  11 优化城市道路网络

  系统梳理城市交通堵点、断点,打通光明路-建港路、胜利路-新城路、海螺一路-学院路等城市断头路,完善大型社区微循环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全市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平台、安置区、安居型商品住房等“外联内畅”道路网建设。整体提升城区道路网密度,至2023 年城区范围内路网密度达到 8.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

  12 加强路口改造管理

  优化道路断面形式,推动机非混合道路改造,完善非机动车道路网,建设行人过街地下通道,合理引导人、车、非机动车通行。

  统一规范城市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交通设施管理,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护栏。对城市交通瓶颈路口进行渠化拓宽,优化路口通行管理,设置潮汐车道、左转等待区等。研究主要交通通道交叉口通过隧道下穿等立交方式,缓解交通拥堵。科学合理调整路网交通组织方式,提升智慧交通管理水平。

  13 提升交通枢纽服务能级

  加快构建空港、高铁站、客运站、公交场站、港口、邮轮游艇游船码头“海陆空”公共交通枢纽体系,推进南边海公共游艇码头、客运东站、三亚综合客运枢纽、公交西站等项目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枢纽服务水平与辐射能级。

  推行“交通+物业”一体化开发的综合公共交通枢纽建设运营模式。建立绿色智能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交专用道,合理调整公交线路,提升公交换乘效率,中心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98%,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进一步提高。

  14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

  因地制宜完善老旧小区、医院、学校、农贸市场、景区等重点区城停车设施、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停车楼,加强后期运营监管,推动已建成公共停车楼尽快投入使用。合理规划路面停车位,科学设置路面限时段夜间停车位。

  通过智慧城市等平台统筹公共停车场、停车楼以及路面停车位等资源,搭建智能停车诱导系统。通过 APP应用实现停车无感支付,提高车位运转率。

  加快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充电桩进小区”示范项目。

  推广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汽车使用,至2023年实现更新巡游出租车100%为新能源汽车。

  (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15 推进污水管网综合整治

  推进全市地下雨污水管网现状普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日常管理和施工管理,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网建设。

  做好污水管网整治修复、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与雨污分流改造,建立排水管网 GIS 系统,实现智慧化运维管理,确保2023年全市污水管网总体覆盖率提升到85%以上。

  加快污水厂新建及改扩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5%。

  对城区排水系统实行网格化分区,开展三亚河等重点片区截污纳管和错接漏接专项整治、实现城区厂网河一体化运维,减少污染物入河,确保河流水质达标。

  16 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保障

  以水源保障性提升、厂站和管网系统建设、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城乡统筹供水、节水资源利用五大环节为支撑,解决生活饮用水水质、水压和水量问题,保障城市生活饮用水质量和安全,确保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

  大力治理废弃线杆,做好市政道路“多杆合一”工作。

  加快 500 千伏环网主干网架铺设,分阶段推进城区各类架空线入地,推进电网智能化,构建网架坚强、智能安全、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现代化电网体系。

  完善市级应急抢修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应急抢修工作速度,加强夜间应急抢修。

  至2023年底共新建天然气主干管网63 公里,进一步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

  17 完善教育医疗旅游文体设施

  加强幼儿园、中小学、国际学校、专门学校和职业学校建设,依据社区人口配建中小学校,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质量水平,至2023 年城区小学步行 10 分钟及初级中学15分钟覆盖率均达到70%以上。

  优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托育机构布点,建设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三亚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榆红医院、“大三亚”120急救体系等医疗设施,深化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国内各地先进医院的合作办医,继续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至2023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提高至7张,城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设施15 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0%,全市建成47 个托育机构。

  对照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建成市博物馆、市综合档案馆,开工建设市歌剧院、市美术馆、市音乐厅、市科技馆及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市级市民活动之家(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市级文体场馆设施,各区建成1个文化馆、1 个图书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市民活动之家,全面推进社区足球场地建设,系统补齐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短板。至2023 年城区体育设施、文化活动设施 15 分钟步行覆盖率达到 80%以上。争创一批 5A、4A 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游客到访中心、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升级现有旅游观光巴士服务,切实满足客户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加强对服务业从业人员常态化基础外语培训。

  18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安居型商品住房和公租房建设,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解决我市本地居民、引进人才、基层教师和医务人员的住房问题。推动市场化安置区建设模式,加快建设“产业融合,配套完善”的新型安置区。至2023年建成安居型商品住房不少于 1.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 4000 套。

  (五)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19 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加快推进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力争 2023年底前获得国家及省级森林城市授牌。

  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水体流域统一治理,重点推进三亚河、藤桥河、大茅河、宁远河等水系优化联通,抓好河道、公园、城市小区生态化、海绵化改造,对现有城市公园、河岸景观带、人行步道等翻新修葺,确保城区水岸绿化率达80%以上。

  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验收工作。

  加快实施一系列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海岸沙滩修复与养护、红树林种植、侵蚀海岸防护、建设生态海堤等措施,构建海岸生态安全屏障。

  开展受损土地排查摸底工作,大力实施废弃矿坑、废弃工程、垃圾填埋场等废弃地、污染土地的恢复治理工作。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建立健全“无废城市”综合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出台酒店、旅游景区、机场、商场、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固体废物减量实施细则。

  推进全面禁塑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生产、销售、储存、使用禁止目录内塑料制品的行为。

  统一规划全市垃圾转运体系,推进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终端处理的集约化、一体化管理。

  加快推进三亚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及园林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再生资源等高效回收利用。提升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扩能增容。

  20 打造花园城市

  加快构建城市公园和绿道体系,建设三亚中央公园、棕榈滩滨河公园、西河凤凰水城段滨水生态绿道等一批项目,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打造功能多样的“口袋公园”。

  提高公园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准,在城市公园中增加城市雕塑,丰富公园主题和业态,提升体育旅游、研学教育等功能和市民游客体验。

  进一步加强城市绿线管理,依法确定的城市绿线不得随意调整。

  进一步提升三亚湾椰梦长廊、“两河四岸”的设施功能和景观,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功能,对现有慢行步道和健身跑道进行修缮贯通,沿三亚河、三亚湾形成连续性的慢行系统,将城市慢行系统打造成便民城市风景线。至2023 年力争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8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中有升。

  对现有城市绿地进行增绿补绿,加强日常管理,修枝整形、翻新补植。重视城市“彩化”,优化绿植、花卉品种选择和空间布局,明确品种、密度、养护等标准,注重城市主干道行道树及绿化带的特色塑造,宜选取本地冠大荫浓的乡土树种,可适当选取本地果树,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和绿化层次,鼓励居民打造“花园阳台”,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和街巷绿化、彩化景观。

  21 打造精品城市

  以中心城区“一湾、两河、三路”、崖州区宁远河两岸、海棠区内河两岸为重点,开展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工作。

  将建筑灯光夜景效果融入精细化城市规划建设,以骨干道路和滨海、滨河区域为重点强化夜间照明建设,打造“一路一景”,各具特色的夜间照明景观。开发主题灯光秀,积极布局夜间消费模式,打造三亚湾夜间经济示范区。

  允许商业街巷店铺招牌多元化与差异化,形成正面引导+负面清单的管控文件,简化优化店铺招牌审批流程。

  以三亚湾路、河东路、商品街和藤海社区等为试点,通过商业植入、建筑改造及文创策展等方式营造精品化特色街区。深度开发三亚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既有文化遗址、历史典故及传说,保护和彰显海洋文化、黎苗文化、落笔洞文化、崖州文化、天涯文化、疍家文化等,讲好“三亚故事”,打造精品旅游项目。

  (六)强化城市治理管理

  22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系统布局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主城区 5G信号连续覆盖。紧跟全省国际数据通信工作部署,争取国际语音、国际数据专线和国际互联网业务在三亚落地。

  推进城市超级大脑建设,搭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完善各类城市公共数据中心、各类城市监督指挥中心等城市政务云枢纽建设,强化数字政府和智能公共服务。

  加强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进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城市治理管理领域创新应用。

  23 建立健全“大城管”机制

  创新管理执法工作模式,成立城市综合治理“大行动”指挥部,统筹开展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网格管理体系,强化巡查指导和监督考评,将执法重心下沉至基层一线,做到一线问题一线处理,推动城市管理“管重点”向“管全面”转变。

  24 加强完善社区治理

  为提高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供给能力,以“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便民、利民的15 分钟生活圈。依托社区单元,建立1套综合保障体系,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幼儿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点、社区便利店(含净菜配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5 类便民服务功能,拓展若干个其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集聚区。

  构建基础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民主协商与居民自治深度融合,通过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引导社区干部担任业主委员会主任,形成社区党支部加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的“1+4”治理格局。

  25 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管理

  严格控制建设项目施工周期,对应竣工而未竣工的项目出台处罚机制,避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长期拖延工期。

  加强道路工程和地下管网的施工统筹,避免反复开挖造成“拉链路”现象。

  制定《三亚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标准化实施指南》,规范建设项目施工场地围挡要求。加强施工现场监管,落实责任机制。严格执行施工场地扬尘治理六个100%,确保建筑工地严格落实“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个100%措施,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施工排水治理。

  26 加强城市绿地管理

  加大对随意破坏、占用公共绿地行为的执法力度,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以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景观品质。培育和完善绿化养护管理市场,适当采用退出机制促进养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绿化监管考核体系,通过日检、月检、季检等三个层级的检查,采用评分法对养护管理企业进行考核,以考评分数作为养护管理经费核算及拨付的依据。

  健全完善“路长制”“河长制”“湾长制”,将道路、河流两侧及海湾、海岸带园林绿化纳入“路长制”“河长制”“湾长制”的责任范围,落实责任到人,实行城市园林维护管养监督新机制。

  27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力争全市所有学校成为文明校园,50%的单位成为文明单位。

  加强城市文明教育宣传力度,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和“五爱”卫生健康大行动。

  持续开展文明教育行动、文明旅游行动、文明交通行动、环境治理行动、文化惠民行动、诚信三亚行动、志愿服务行动、网络文明行动、文明观赛行动九大专项文明行动,力争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六大方面27项任务

  ●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加强规划制度体系建设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提高规划精细化管理水平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试点

  ●全面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

  ●有序推进重点片区更新改造

  ●盘活存量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海陆空交通

  ●优化城市道路网络

  ●加强路口改造管理

  ●提升交通枢纽服务能级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

  ●推进污水管网综合整治

  ●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保障

  ●完善教育医疗旅游文体设施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打造花园城市

  ●打造精品城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建立健全“大城管”机制

  ●加强完善社区治理

  ●加强建设项目施工管理

  ●加强城市绿地管理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城市提升之路启程

  ——三亚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动员部署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 张雪锋

  5月17日,三亚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动员部署大会召开,拉开了此次三年行动的序幕。

  “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这是一次旨在解决生态环境、城市空间品质、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和城市治理等方面短板的行动。回顾过往,三亚出台了一批保护公园、河道、山体的地方性法规,在城市建设、治污、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旺季的交通压力,听到市民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吐槽”,看到城市形象与国内外优秀城市之间的差距。此次动员部署大会指出,开展“三年行动”,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全面、深入地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三亚城市更有活力、更有特色、更有美誉度,让市民生活更有温度、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这是一次坚持高起点规划的行动。高起点规划就不能小气土气俗气,还要对标世界知名旅游城市规划,同时还要结合三亚市情。如何做到这一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红波一方面列举国内外多个旅游城市的案例,另一方面紧密联系三亚实际进行分析。他表示,城市规划“要走出办公室,用脚丈量城市,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听专家意见,多听人民群众意见,规划要凸显三亚的城市底色、城市元素、城市定位和城市追求。

  这是一次坚持高水平建设的行动。《三亚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2021—2023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城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80%,中心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98%,建成安居型商品住房不少于1.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4000套,对现有慢行步道和健身跑道进行修缮贯通,沿三亚河、三亚湾形成连续性的慢行系统。

  这是一次坚持精细化管理的行动。公园美不美,花要成片,树要成林。周红波以市民关注的公园为例,生动地解释了维护和建设同样重要,绿化要一分种九分养,公园草地要考虑长期维护成本。对于一个公园而言,防止电动车等车辆进入绿道,公园的座椅选用何种材料更适合本地气候,座椅安装的位置如何方便群众……每一个细节都考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也包括在这次行动要解决的问题之中。

  这是一次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行动。会场内,掌声阵阵,显示出大家对目标任务的信心。会场外,此次三年行动的开启,需要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需要逾百万常住人口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

  让我们行动起来!全面提升三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取得实效。

2021年5月18日 15:35